听说关注我的都发财了!想体验躺赢人生吗?动动您发财的小手,点个关注点个赞,一起走向人生巅峰!
他是中国年纪最小的黑客,因不想写作业黑掉学校系统,如今怎样了
从“最小学生黑客”的沉寂,看天才教育的“防火墙”
2014年,一个戴着眼镜,略显瘦弱的13岁男孩站上了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的舞台,他就是彼时被誉为“中国最小学生黑客”的汪正扬。这位少年天才因不满老师布置过多作业,一气之下黑掉学校答题系统的故事,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。
人们惊叹于他小小年纪便拥有如此高超的网络技术,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复杂的集体情绪:既期待这位少年天才能够在网络安全领域大展宏图,又担忧他重蹈“伤仲永”的覆辙,更害怕如此天赋一旦误入歧途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。
七年过去了,汪正扬的名字逐渐淡出公众视野。网络上关于他的消息零星散落,有人说他被国家安全部门招募,也有人说他选择继续深造,潜心研究。无论哪种说法属实,都指向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方向:他没有“泯然众人矣”,而是选择了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。
汪正扬的成长轨迹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天才教育的独特视角。天赋是种子,环境是土壤,教育是阳光雨露。如何浇灌这颗天才的种子,使其成长为参天大树,而非中途夭折,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难题。
汪正扬的成功,离不开父母的远见卓识。他们没有因为孩子沉迷“网瘾”而粗暴制止,而是在发现其网络天赋后,积极引导他学习正规的网络安全知识,并鼓励他用自己的能力维护网络安全。
试想一下,如果当初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学坏,而强行禁止他接触网络,或许就不会有后
来的“最小学生黑客”,也不会有如今在网络安全领域默默耕耘的专业人才。
2021年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。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学生沉迷网络,但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
有人支持,认为这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,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;也有人反对,认为这剥夺了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、拓展视野的机会,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与汪正扬有着相似经历的天才少年——“编程天才”沈逸凡。他10岁开始学习编程,13岁就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沈逸凡的成功同样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引导。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,从小就鼓励他探索自己的兴趣,并为他提供学习编程的资源和机会。
汪正扬和沈逸凡的故事告诉我们,天才的成长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,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。一味的限制和打压,只会扼杀孩子的天赋和创造力。
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既能保护孩子,又能激发他们潜能的教育“防火墙”呢?
要改变“谈网色变”的观念,正视网络的两面性,将其视为一种工具,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知识、开拓视野。
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避免网络沉迷和网络犯罪。
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尊重,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,发展自己的特长,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天才教育,任重道远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这些“未来的希望”创造一片更广阔、更自由、更安全的成长天空!
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,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共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udun.com/ask/1307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