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更好的生活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

与时间的初次相遇

最开始知道《奇特的一生》是,是通过李笑来的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,但当时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书名,只记得一个记录时间的方法。

以下是《奇特的一生》中柳比歇夫的日志:

乌里扬诺夫斯克。1964年4月7日。分类昆虫学(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)——3小时15分。鉴定袋蛾——20分(1.0)。
附加工作:给斯拉瓦写信——2小时45分(0.5)。
社会工作:植物保护小组开会——2小时25分。
休息:给伊戈尔写信——10分;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——10分;列夫·托尔斯泰的《塞瓦斯托波尔故事》——1小时25分。
基本工作合计——6小时20分。
乌里扬诺夫斯克。1964年4月8日。分类昆虫学:鉴定袋蛾,结束——2小时20分。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——1小时5分(1.0)。
附加工作: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,6页——3小时20分(0.5)。
路途往返——0.5。
休息——剃胡子。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——15分,《消息报》——10分,《文学报》——20分;阿·托尔斯泰的《吸血鬼》,66页——1小时30分。听里姆斯基·柯萨科夫的《沙皇的未婚妻》。
基本工作合计——6小时45分。

 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,56年如一日。

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。他的历史长篇一天也没有中断过,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。每天都是一篇篇短短的明细账,记着当天做过的事,注明了用几个钟头几分钟,还注了一下莫名其妙的数字,没有记叙,没有细节,没有思考,语言苍白单调,像是电报一样乏味。

如何更好的生活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

在我看完《把时间当做朋友》,就迫不及待的想去实践,想知道这样境界的人,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。

可那时候拘泥于各种形式主义,我总想把这些东西都保存成纪念品,总想在某天的时候公布出来:你看我能坚持这么久,牛逼吧?所以在挑选笔记、选择APP的时候都废了很大的劲,到现在,我都完全记不得当时用了哪些东西,反正你能想到的app我都用过,这让我对时间统计留下的印象就——这东西虽然好,但是太费劲,完全使不动。(连续记录天数是:53天,也没有发出来装逼,因为目标是100天)

再后来,毕业了。时间记录,不了了之。

《奇特的一生》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,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。

我在偶然间看到了《奇特的一生》原文的一段话:

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,还亲自做结算,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,什么也不隐瞒,什么也不缩小。不仅如此,他还拟订计划,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,安排好每一个小时。一句话,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。人们不禁要问:“为了什么要这样干?自愿去做这项苦工,拿它来折磨自己,有什么意思呢?”他的朋友们都感到莫名其妙。他的回答极其笼统含糊:“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,没有它就没法工作。”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呢?为了什么要创造这个方法?实干家为什么需要这个方法,它为什么对实干家有好处——这样泛泛而论,我们倒是明白的。笼统的说明,我们总是能够明白的。可是为什么柳比歇夫他要这样做?是什么迫使他这样做的?

在感慨作者竟然能把记录时间当成刚需时,隐约从字里行间中看到熟悉的、零散的记忆碎片。

于是我顺藤摸瓜,找到了书的名字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,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来计划的人——柳比歇夫。

如何更好的生活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

《奇特的一生》印象不深,但是柳比歇夫是谁,多多少少是了解的,毕竟之前是使用了他时间记录的方法。但也只是随便翻翻,收藏到书架里面(我在微信读书看的,干啥都不行,就喜欢收藏,曾经一度产生错觉:收藏=学会,虽然这个观念改正了,但是收藏还是习惯性动作…),放了2个星期。

真正让我重新拾起这个时间统计法的是——每天过得太闲了,想到这一生很快就这样过去就觉得背后发凉。于是开始焦虑,觉得自己掌握的技能太少;于是开始学习,但是没有什么结果;于是开始恐慌,我的时间不多了,请再给我一点时间,我一定能学好;

写征文稿的时候,发现不会写作,于是疯狂去搜索写作的技巧,最后胡乱拼凑出一篇文章;

给系统录入数据的时候,发现自己对excel的操作效率太慢,于是去学习VBA编程,学了一个星期,觉得掌握的差不多了,下一个任务到的时候,还是一个个手动去改..

学习BIM建模,感觉自己学会了,可是没有什么结果,最终赖到电脑的设备上——不是我学不好,是电脑硬件太差,我没跟上…

想秉承“教就是最好的学”的原则,准备逼迫自己再发教学视频,结果从毕业到现在,3个月,没有任何动静(我想粉丝都快忘记我这个人的存在了吧…)….

诸如此类的事情,在我身上发生了无数次,我无数次想重塑自我,无数次都放弃了,最后,把朋友也冷落了…

我唯一的感受就是——我的时间不够了,你看我每天都在那么忙着做事,可是我还没有学好,我没有时间了

      但我清楚地知道所谓“时间不够”的错觉只不过是——我不知道时间用在哪里了。( 因为之前记录时间的时候,我做过统计,每天纯工作的有效时间就5-6个小时,睡觉时间是7个小时,剩下12个小时去哪了,没人知道,如果你不记录的话。)

所以我开始时间统计,这一次,不在拘泥于任何形式;
只要我能够随时随地记录,随时随地查看就可以。

这是昨天的日程,已经发布的,用onenote,颜值很高,主要是考虑到后面如果用iPad,可以手写,我既推崇计算机码字(速度快),亦对手写满怀仪式。

如何更好的生活——《奇特的一生》

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。
我同他见过两次面,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,时间记得十分准确——“1小时35分”“1小时50分”,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。我同他一起散步,不慌不忙,我陪着他;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,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——对他来说,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,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,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。

或许,我们永远不能成为柳比歇夫这样一个人,但至少,我们要知道,在这个世界上,有这样一个光辉的人曾经存在过,他自己设定了很好的一生。好像在茫茫人海中,看到这样一个人,你觉得,甚至自己都亮了。本书对我们的价值,不在于时间管理,而在于引发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,该如何规划。

一天是一年的缩影,一年是一生的映像。如何过好这一天,就是如何过好这一生。

当你清楚的知道你的时间都花在那里,你或许就不会那么焦虑,于是开始坦然,于是开始释怀,于是开始不害怕静下心来、仔细地阅读一个本书。其实,真实自然的活着,真的很好。

第一次写作,可能表述不清要传达的观念,这里说明:
1.让大家知道时间记录法的存在,知道《奇特的一生》、柳比歇夫这个人的存在。
2.我公开的日程,是使用时间记录法。
3.时间记录法可以解除:“时间不够了”的焦虑
4.时间记录法是希望引发我们对人生的规划、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。

小结:

时间记录法:当行动切换的时候,记录下上个行动所花费的时长。比如:正在写报告,被叫去开会,这时候用7秒记录下刚才写报告花了多少时间,开会回来后继续写报告。

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:日期+事件+花费时间,每天记录5~7行。(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,每个月做月度总结,年底做年度总结。)

另:

《奇特的一生》这本书,在每个阅读app软件上都能找到。老实说,我的所作所为同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人一样,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。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,但我总是心中有数,我浪费了多少,是怎么浪费的,为什么浪费的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网络技术联盟站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udun.com/ask/49778.html

Like (0)
网络技术联盟站的头像网络技术联盟站
Previous 2024年5月11日
Next 2024年5月11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